今天这篇,可以视作《弃用 Chrome 改用 Firefox 的几点理由》一文的后续和补充。
为了避免歧义,也防止有人来抬杠,俺先界定一下:
本文以下内容提及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安全加固”和“隐私保护”,另外也会顺便谈到“隐匿性”。
有一句话,俺唠叨了很多年(今天再唠叨一次):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就【不要】基于移动设备(手机、平板)进行各种【敏感操作】
具体的原因,可以参见俺之前写的三个系列:
《如何保护隐私》
《如何防止黑客入侵》
《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跨省追捕》
有鉴于此,你应该把【所有的】敏感操作都放到桌面系统中进行。而本文也只讨论:【桌面环境】中如何选择 Firefox。
对于天朝的读者而言,你首先要搞清楚:“国际版”与“中国版”是【完全不同】滴!
“国际版”——由 Mozilla 官方开发并维护,面向【全球用户】。
“中国版”——由“谋智中国”在“国际版”的基础上进行定制(二次开发),面向【墙内用户】。
虽然这个“谋智公司”是 Mozilla 下属的公司,但由于它是在咱们天朝运营滴,多多少少会沾染上一些【中国特色】(说难听点叫“流氓习气”)。据俺所知,“谋智中国”搞过好几次不光彩的破事儿。比如下面这个新闻曝光了“中国版 Firefox 擅自篡改用户设定的书签”:
《谋智中国被发现 “do some evil” @ solidot》
关于这两个版本的差异,俺再随便聊几点:
数据同步的差异
“国际版”使用的是 Mozilla 官方的服务器;而“中国版”使用的是【国内服务器】。
“服务器放在国内”意味着什么,大伙儿心知肚明。
插件与扩展的差异
“中国版”内置了一些恶心的东西(比如“支付宝控件”之类的东西)。
搜索引擎的差异
“国际版”内置的搜索引擎是“Google、Bing、duckduckgo、Wikipedia”这些。
“中国版”内置的搜索引擎是“百度”这种非常人渣的公司。
下载 Firefox 的时候,要看清楚网站的【域名】——
如果域名是以【
而 Mozilla 官网的域名,是以【
注:聊完“中国版”的话题之后。本文后续部分的讨论,全都是针对【国际版】。
根据 Firefox 的开发流程,每个版本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Nightly(每夜构建阶段)
在这个阶段,每天晚上会编译一个版本,包含当天加入的新代码(Nightly 由此得名)。
Beta(β 测试阶段)
在软件工程中,“β 测试”指的是——把软件提供给外部真实用户进行【试用】,以此来发现一些开发环境中未能发现的 bug。
那么,这些用于外部测试的 Beta 版本是从哪里来的捏?实际上是从 Nightly 版本中筛选出内部测试比较 OK 的,然后作为 Beta。
对这个阶段的版本,Mozilla 的软件工程师只进行 bug 修复,【不会】增加新功能。
如今,“Beta 版本”也被称做“开发者版本”(洋文叫“Developer Edition”)。
注: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叫“Aurora”的阶段(位于 Nightly 与 Beta 之间)。当时的“开发者版本”指的是 Aurora。从“54版本”之后,为了简化开发周期,这个 Aurora 就废除了。所以“54版本”之后,“Developer Edition”就是指 Beta。
Release(发布阶段)
经历了“β 测试”之后,就正式发布。
那么,这些用于发布的 Release 版本是从哪里来的捏?实际上是从 Beta 版本中挑选出外部测试比较 OK 的,然后用作发布。
对这个阶段的版本,Mozilla 的软件工程师只进行“大 bug”(关键 bug)的修复工作。对“小 bug”,会留到下一个版本。
Release 的版本号规则如下:
(截止俺写本文时)最新版本是【63.0】——这是刚发布时的版本号。
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修复了一些关键 bug,会再出一个版本叫【63.0.1】,然后再下一个是【63.0.2】,以此类推...
举例:
在俺写这篇博文时,Firefox 的几个版本处于如下状态:
你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链接,查看并下载 Firefox 历史上的【所有版本】。
https://archive.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
https://ftp.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
如果你熟悉 Web 相关技术的话,还可以通过如下链接,查看历史上【每一个版本】的技术性发布说明(相当于写给程序猿看的 Release Notes):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docs/Mozilla/Firefox/Releases
Firefox 的版本迭代周期大约是6~7星期。当下一个版本进入 Release 阶段,之前那个版本就不再维护了(不再修复 bug)。
但是为了照顾到【企业用户】,Mozilla 还搞了一个【长期支持版本】(洋文叫“Extended Support Release”,缩写为 ESR)。
每隔7到8个版本,就有一个版本被选作 ESR 版本。ESR 的维护周期比较长(一年左右)。只有当下一个 ESR 版本出现之后,才会结束对上一个 ESR 版本的维护。
下面是最新的 ESR 版本下载页面(包含:不同平台,多个语种):
https://www.mozilla.org/firefox/organizations/all/
如果你理解了 Firefox 的开发流程和发布规则,自然也就理解了——为啥【不应该】使用“Nightly”和“Beta”。
因为这两个版本的质量【尚未】达到“可发布”的水平,会有比较多的 bug。有些 bug 可能会是【安全漏洞】。
如果你关注安全性,当然不应该用这两个版本。
对于 Firefox,每个新版本都会引入一些【新功能】。要增加新功能,就要增加软件代码(source code),也就增加了攻击面,也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安全漏洞。
由于“普通 release”的维护周期比较短(6~7星期),过了这个时间段之后就变成【旧版本】,即使发现 bug 也不会再修复了。
相比之下,ESR 的好处就很明显。ESR 维护的时间长达一年左右,而且 ESR 是【只修复 bug,不增加新功能】。所以在 ESR 的维护周期内,它的代码质量会【越来越好】。
前面介绍了“普通发布版”的版本号规则。再来说一下 ESR 的版本号规则。
(俺敢说:即使是 Firefox 的发烧友,也不一定清楚 ESR 版本号的规则)
为了简明起见,俺以【52】这个 ESR 版本来举例。(因为 52 ESR 已经走完它的生命周期)。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先简单说一下:“Bug 递减模型”。
对于正规的软件开发流程,在【正式发布】之后,就只是修复 bug,而不会再加新功能(要加也是加到下一个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bug 通常是一个【递减】的过程(极少数情况会出现递增,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而且这个“递减过程”并不是【匀速】的,而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如果画一条“bug 数变化曲线”,其形状有点类似于倒数函数那样)。
为啥 bug 的递减过程是【先快后慢】捏?道理很简单——
软件在刚刚发布时,会被大量使用(“实际用户数”远远多于软件公司的“测试人员数”)。所以,在刚发布的初始阶段,会有比较多的 bug 暴露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现的 bug 都已经被发现了,剩下的都是比较隐蔽的 bug(比较难发现)。所以 bug 递减的趋势会变慢。
为了增加说服力,俺稍微整理了一下 52 ESR 生命周期内的 bug 修复情况:
(简洁起见,只列出那些修复了【高危安全漏洞】的 52 ESR 版本)。
(注:上表数据是从 Mozilla 官网的“这个链接”整理的)
花了这么多口水来描述“bug 递减模型”。俺无非是想得出一个结论——软件刚发布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用,稍等片刻再说。
俺所说“片刻”是多长捏?取决于具体的“软件类型”和“用户群体”。对于 Firefox 的 ESR 而言,俺建议【至少】等一两个月。
以 52 ESR 为例:
当该版本刚发布时,先别用。等到 54(甚至 55)发布的时候,你再开始用 52 ESR。
说完了“滞后升级策略”,再来说说该策略的例外情况。
刚才说的是“滞后升级”的策略。但存在一种【例外情况】,需要你【立即】升级——
如果前一个 ESR 结束维护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高危漏洞(该漏洞对你有显著影响,并且无法通过“配置项”进行规避)。在这种情况下,前一个 ESR(由于维护已结束)不会再修复了,那么你就应该立即升级到下一个 ESR。
刚才提到“通过配置项规避高危漏洞”,估计很多同学不明所以,俺简单解释一下。
Firefox 提供了很丰富、很全面的配置选项(Preference)。可以通过它,对 Firefox 进行【全方位】定制——这其中也包括“【禁用】某些功能模块”。这方面的介绍参见博文:《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如果某个高危漏洞所在的模块,可以通过配置项禁用之;那么你就【不需要】升级 ESR 版本,只需通过“
根据俺的观察,相当比例的 Firefox 高危漏洞,对俺的 Firefox【毫无影响】。因为漏洞所在的模块,老早就已经被俺禁用了。
以俺的习惯,凡是“用不到”或“很少用”的功能,统统禁掉。套用信息安全的行话,叫做【降低攻击面】。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上网的时候应该【全程加密】(这又是俺唠叨了很多年的老话题)。
“全程加密”的好处【至少】包括:
1. 防止上网流量被嗅探(被第三方偷窥)
2. 防止上网流量被劫持(被第三方篡改)
上述所说【第三方】是指谁捏?稍微解释一下:
如果你通过公司的网络上网,“第三方”可能是你公司的网管;
如果你通过公共场合(比如:餐厅、酒吧)的 wifi 热点上网,“第三方”可能是 wifi 热点的管理员;
另外,不管你通过哪一种方式上网,电信运营商(ISP)都是潜在的“第三方”。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光搞“全程加密”是【不够】滴!还需要更进一步,做到【全程走匿名网络】。
为啥捏?简单举2个例子:
举例1——为啥“全程 HTTPS”是不够滴?
假设你访问某个网站,该网站已经实现【全站 HTTPS】。那么你对该网站的访问,就可以算是【全程加密】了。这种情况下,刚才提到的“嗅探”和“劫持”的风险,基本上可以规避掉了。
但是(俺要开始说“但是”了),依然存在另外几个风险点:
其一,
在这种情况下,该网站还是可以看到你的【真实公网 IP】。如果网站把所有访问者的信息记了日志(web log),日后追查起来,还是可以查出,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公网 IP 访问了该网站。
其二,
如果你在公司里面上网,即便你全程 HTTPS;公司的网管虽然无法解密 HTTPS 的流量数据,但还是可以看出——你访问的是【哪个网站】。
举例2——为啥“全程翻墙”是不够滴?
全程走翻墙通道,可以避免“例1”中提到的两个弊端——
1. 目标网站即便记录了访问者日志(web log),里面包含的公网 IP 也是翻墙服务器的 IP,而【不是】你个人的公网 IP。
2. 公司网管只知道你连接了某个服务器,但不知道你最终访问了哪个网站。
但这样依然是【不够】滴!为啥捏?因为翻墙工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突破 GFW”,而【不是】为了“匿名化”。
如果你非常在意“匿名化”(比如:想在网上发表敏感的政治言论),那么你还需要使用专门的【匿名网络】。
“匿名网络”,洋文叫做“anonymity network”。顾名思义,是用来帮助你实现【匿名化】的手段之一。通过匿名网络进行各种操作(比如在网上发布言论),可以让【网络层面】的【逆向追溯】变得极端困难。
注:很多人把“匿名网络”与“暗网”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之所以会有这种混淆,是因为几个知名的工具(Tor、I2P)既是“暗网”,也是“匿名网络”。
如果你想了解“匿名网络的原理”,可以参见俺的几篇旧博文(里面包含若干示意图):
《“如何翻墙”系列:关于 Tor 的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翻墙”系列:简单扫盲 I2P 的使用》
名气比较大的“匿名网络”有两个,分别是 Tor 与 I2P。俺个人推荐 Tor。原因至少包括如下:
1. 在性能方面,I2P【严重不如】Tor——这与协议设计有关(参见“这张对比图”),也与【出口节点】的数量有关。
2. I2P 客户端更适合用来访问它自己的暗网,而【不】适合用作访问公网的代理;而 Tor 两者都适合。
3. Tor 客户端可以完美地搭配 Firefox 浏览器(参见下面介绍的 Tor Browser)
Tor Browser,还有另一个叫法是 TBB(Tor Browser Bundle)。为了打字省力,以下都称之为 TBB。
之前没接触过 TBB 的同学,先看另一篇扫盲教程《“如何翻墙”系列:扫盲 Tor Browser 7.5——关于 meek 插件的配置、优化、原理》,熟悉一下。
很多人对 TBB 有一个【误解】,以为它只是简单地把“Firefox ESR”与“Tor 客户端”拼凑在一起。其实不然!
Tor 社区发布的 TBB 至少包括如下几项主要工作:
1. 对 Firefox ESR 的修改(代码层面)
2. 基于 Preference 对 Firefox 进行定制(这种定制方式,本文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过)
3. 内置了若干安全相关的扩展(比如:NoScript、HTTPS Everywhere ......)
4. 整合 Tor 客户端
通过上述这些工作,不光让 Firefox 可以走 Tor 的匿名网络,而且还把 Firefox 本身的“隐私保护”与“安全加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这里,再次夸奖一下 Tor 社区——在信息安全方面非常成熟且牛逼。比如在上个月的博文中,俺还提到了 Tor 社区对 Firefox 的很多改进(比如:第一方隔离、防范指纹追踪),已经被 Mozilla 官方接纳,成为 Firefox 的标准功能。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聊一个比较阳春白雪的话题——自己组合“ESR 与 Tor”。
可能有些读者觉得:既然已经有了 TBB,为啥还要自己折腾“ESR + Tor”?所以俺先来谈一下必要性。
如果你是个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极客,同时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非常高】,那就可以考虑自己折腾一下“ESR + Tor”。这种玩法的好处包括如下:
1. 实现【更小颗粒度】的隔离
对于使用 TBB 的场景,浏览器(Firefox)与 Tor 客户端运行在【同一个用户环境】中。但“浏览器”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Tor 客户端”。
把两个重要程度【不同】的进程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运行,这本身就违背了安全加固的原则。
打个比方:
假如某一天,Tor 客户端曝出某个高危的安全漏洞,使得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在本地执行代码;由于浏览器与 Tor 运行在同一个环境,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借助此漏洞,攻击浏览器。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你的 Web 帐号沦陷。
而如果是自己组合 ESR + TOR,就可以把这两者隔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操作系统用户”或“不同的虚拟机”或“不同的物理机”)。如此一来,(相比 TBB 而言)安全性提升了一大截。
2. 满足个性化需求
TBB 是面向大众用户的。很多时候,“大众的需求”与“极客的需求”是不太匹配滴。
之所以能够自己折腾 ESR + Tor,得益于——Firefox 本身是【高度可定制】的。
比如俺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无需任何插件或扩展,定制 Firefox 外观》,介绍“如何折腾
另外,Firefox 还支持一些【底层定制】,可以实现比【高层定制】更多的效果。举个例子:你可以不安装任何插件或扩展,修改 Firefox【所有的】默认快捷键。具体的玩法参见博文:《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既然可以用扩展的方式定制快捷键,为啥还要折腾【无扩展方案】?
因为,如果你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非常高,每增加一个额外的插件或扩展,都将被视作一个潜在的攻击面。而且你无法验证这些插件或扩展的作者,是否足够靠谱。所以,不用插件或扩展就能搞定的方案,总是让人心情愉悦 :)
最后俺还想说的是:
虽然折腾一些东西(比如本文所说的“ESR + Tor”)很花时间,但这些时间值得付出。具体原因请看:《聊聊【折腾】的重要性》。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如何保护隐私》(系列)
《如何防止黑客入侵》(系列)
《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跨省追捕》(系列)
《弃用 Chrome 改用 Firefox 的几点理由》
《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如何翻墙”系列:关于 Tor 的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翻墙”系列:扫盲 Tor Browser 7.5——关于 meek 插件的配置、优化、原理》
《“如何翻墙”系列:简单扫盲 I2P 的使用》
《无需任何插件或扩展,定制 Firefox 外观》
《聊聊【折腾】的重要性》
★本文所说的【安全性】,包括哪些层面?
为了避免歧义,也防止有人来抬杠,俺先界定一下:
本文以下内容提及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安全加固”和“隐私保护”,另外也会顺便谈到“隐匿性”。
★本文只针对桌面系统(PC)
有一句话,俺唠叨了很多年(今天再唠叨一次):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就【不要】基于移动设备(手机、平板)进行各种【敏感操作】
具体的原因,可以参见俺之前写的三个系列:
《如何保护隐私》
《如何防止黑客入侵》
《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跨省追捕》
有鉴于此,你应该把【所有的】敏感操作都放到桌面系统中进行。而本文也只讨论:【桌面环境】中如何选择 Firefox。
★强烈建议:【不要】使用【中国版】
◇两种不同的 Firefox
对于天朝的读者而言,你首先要搞清楚:“国际版”与“中国版”是【完全不同】滴!
“国际版”——由 Mozilla 官方开发并维护,面向【全球用户】。
“中国版”——由“谋智中国”在“国际版”的基础上进行定制(二次开发),面向【墙内用户】。
◇中国版的【劣迹】
虽然这个“谋智公司”是 Mozilla 下属的公司,但由于它是在咱们天朝运营滴,多多少少会沾染上一些【中国特色】(说难听点叫“流氓习气”)。据俺所知,“谋智中国”搞过好几次不光彩的破事儿。比如下面这个新闻曝光了“中国版 Firefox 擅自篡改用户设定的书签”:
《谋智中国被发现 “do some evil” @ solidot》
关于这两个版本的差异,俺再随便聊几点:
数据同步的差异
“国际版”使用的是 Mozilla 官方的服务器;而“中国版”使用的是【国内服务器】。
“服务器放在国内”意味着什么,大伙儿心知肚明。
插件与扩展的差异
“中国版”内置了一些恶心的东西(比如“支付宝控件”之类的东西)。
搜索引擎的差异
“国际版”内置的搜索引擎是“Google、Bing、duckduckgo、Wikipedia”这些。
“中国版”内置的搜索引擎是“百度”这种非常人渣的公司。
◇如何避免下载到中国版?
下载 Firefox 的时候,要看清楚网站的【域名】——
如果域名是以【
firefox.com.cn
】结尾,那就是【流氓的】“谋智中国”网站;而 Mozilla 官网的域名,是以【
mozilla.org
】结尾滴。注:聊完“中国版”的话题之后。本文后续部分的讨论,全都是针对【国际版】。
★扫盲一下 Firefox 的开发周期
根据 Firefox 的开发流程,每个版本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Nightly(每夜构建阶段)
在这个阶段,每天晚上会编译一个版本,包含当天加入的新代码(Nightly 由此得名)。
Beta(β 测试阶段)
在软件工程中,“β 测试”指的是——把软件提供给外部真实用户进行【试用】,以此来发现一些开发环境中未能发现的 bug。
那么,这些用于外部测试的 Beta 版本是从哪里来的捏?实际上是从 Nightly 版本中筛选出内部测试比较 OK 的,然后作为 Beta。
对这个阶段的版本,Mozilla 的软件工程师只进行 bug 修复,【不会】增加新功能。
如今,“Beta 版本”也被称做“开发者版本”(洋文叫“Developer Edition”)。
注:
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叫“Aurora”的阶段(位于 Nightly 与 Beta 之间)。当时的“开发者版本”指的是 Aurora。从“54版本”之后,为了简化开发周期,这个 Aurora 就废除了。所以“54版本”之后,“Developer Edition”就是指 Beta。
Release(发布阶段)
经历了“β 测试”之后,就正式发布。
那么,这些用于发布的 Release 版本是从哪里来的捏?实际上是从 Beta 版本中挑选出外部测试比较 OK 的,然后用作发布。
对这个阶段的版本,Mozilla 的软件工程师只进行“大 bug”(关键 bug)的修复工作。对“小 bug”,会留到下一个版本。
Release 的版本号规则如下:
(截止俺写本文时)最新版本是【63.0】——这是刚发布时的版本号。
过了一段时间后,如果修复了一些关键 bug,会再出一个版本叫【63.0.1】,然后再下一个是【63.0.2】,以此类推...
举例:
在俺写这篇博文时,Firefox 的几个版本处于如下状态:
65 | 64 | 63 | 62 |
---|---|---|---|
Nightly | Beta | Release | |
Nightly | Beta | Release |
你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链接,查看并下载 Firefox 历史上的【所有版本】。
https://archive.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
https://ftp.mozilla.org/pub/firefox/releases/
如果你熟悉 Web 相关技术的话,还可以通过如下链接,查看历史上【每一个版本】的技术性发布说明(相当于写给程序猿看的 Release Notes):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docs/Mozilla/Firefox/Releases
★Firefox 的两种【发布版本】
Firefox 的版本迭代周期大约是6~7星期。当下一个版本进入 Release 阶段,之前那个版本就不再维护了(不再修复 bug)。
但是为了照顾到【企业用户】,Mozilla 还搞了一个【长期支持版本】(洋文叫“Extended Support Release”,缩写为 ESR)。
每隔7到8个版本,就有一个版本被选作 ESR 版本。ESR 的维护周期比较长(一年左右)。只有当下一个 ESR 版本出现之后,才会结束对上一个 ESR 版本的维护。
下面是最新的 ESR 版本下载页面(包含:不同平台,多个语种):
https://www.mozilla.org/firefox/organizations/all/
★【不要】使用“Nightly”和“Beta”
如果你理解了 Firefox 的开发流程和发布规则,自然也就理解了——为啥【不应该】使用“Nightly”和“Beta”。
因为这两个版本的质量【尚未】达到“可发布”的水平,会有比较多的 bug。有些 bug 可能会是【安全漏洞】。
如果你关注安全性,当然不应该用这两个版本。
★为啥“长期支持版”(ESR)要【优于】“普通发布版”?
对于 Firefox,每个新版本都会引入一些【新功能】。要增加新功能,就要增加软件代码(source code),也就增加了攻击面,也就【有可能】出现新的安全漏洞。
由于“普通 release”的维护周期比较短(6~7星期),过了这个时间段之后就变成【旧版本】,即使发现 bug 也不会再修复了。
相比之下,ESR 的好处就很明显。ESR 维护的时间长达一年左右,而且 ESR 是【只修复 bug,不增加新功能】。所以在 ESR 的维护周期内,它的代码质量会【越来越好】。
★扫盲一下 ESR 的【版本号】
前面介绍了“普通发布版”的版本号规则。再来说一下 ESR 的版本号规则。
(俺敢说:即使是 Firefox 的发烧友,也不一定清楚 ESR 版本号的规则)
为了简明起见,俺以【52】这个 ESR 版本来举例。(因为 52 ESR 已经走完它的生命周期)。
时间 | ESR 版本号 | 普通发布 版本号 | 备注 |
---|---|---|---|
2017-03-07 | 52.0 | 52.0 | ESR 与普通版同步发布 |
2017-03-17 | 52.0.1 | 52.0.1 | 同步修复 bug |
2017-03-28 | 52.0.2 | 52.0.2 | 同步修复 bug |
2017-04-19 | 52.1.0 | 53.0 | 52 结束,53 发布 ESR 版本号跳到 52.1.0 |
2017-04-27 | 52.1.1 | 53.0.1 | 修复若干 bug,含 52 版本的【旧】bug |
2017-05-05 | 52.1.2 | 53.0.2 | 修复若干 bug,含 52 版本的【旧】bug |
2017-05-19 | N/A | 53.0.3 | 修复若干 53 版本的【新】bug 由于【不含】52 版本的 bug,ESR 版本不变 |
2017-06-13 | 52.2.0 | 54.0 | 53 结束,54 发布 ESR 版本号跳到 52.2.0 |
2017-06-29 | 52.2.1 | 54.0.1 | 修复若干 bug,含 52 版本的【旧】bug |
2017-08-08 | 52.3.0 | 55.0 | 54 结束,55 发布 ESR 版本号跳到 52.3.0 |
2017-08-10 | N/A | 55.0.1 | 修复若干 53 或 54 版本的【新】bug 由于【不含】52 版本的 bug,ESR 版本不变 |
2017-08-16 | N/A | 55.0.2 | 修复若干 53 或 54 版本的【新】bug 由于【不含】52 版本的 bug,ESR 版本不变 |
2017-08-25 | N/A | 55.0.3 | 修复若干 53 或 54 版本的【新】bug 由于【不含】52 版本的 bug,ESR 版本不变 |
★聊聊 ESR 的【滞后升级】策略?
◇Bug 递减模型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先简单说一下:“Bug 递减模型”。
对于正规的软件开发流程,在【正式发布】之后,就只是修复 bug,而不会再加新功能(要加也是加到下一个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bug 通常是一个【递减】的过程(极少数情况会出现递增,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而且这个“递减过程”并不是【匀速】的,而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如果画一条“bug 数变化曲线”,其形状有点类似于倒数函数那样)。
为啥 bug 的递减过程是【先快后慢】捏?道理很简单——
软件在刚刚发布时,会被大量使用(“实际用户数”远远多于软件公司的“测试人员数”)。所以,在刚发布的初始阶段,会有比较多的 bug 暴露出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发现的 bug 都已经被发现了,剩下的都是比较隐蔽的 bug(比较难发现)。所以 bug 递减的趋势会变慢。
为了增加说服力,俺稍微整理了一下 52 ESR 生命周期内的 bug 修复情况:
(简洁起见,只列出那些修复了【高危安全漏洞】的 52 ESR 版本)。
时间 | ESR 版本号 | CRITICAL 级别 bug 数 | HIGH 级别 bug 数 |
---|---|---|---|
2017-03-07 | 52.0 | N/A | N/A |
2017-03-17 | 52.0.1 | 2 | 0 |
2017-04-19 | 52.1.0 | 9 | 20 |
2017-04-27 | 52.1.1 | 0 | 2 |
2017-06-13 | 52.2.0 | 2 | 3 |
2017-08-08 | 52.3.0 | 4 | 10 |
2017-09-28 | 52.4.0 | 2 | 5 |
2017-11-14 | 52.5.0 | 3 | 1 |
2017-12-07 | 52.5.2 | 2 | 1 |
2018-01-23 | 52.6.0 | 3 | 8 |
2018-03-13 | 52.7.0 | 3 | 3 |
2018-03-16 | 52.7.2 | 3 | 0 |
2018-03-26 | 52.7.3 | 0 | 2 |
2018-05-09 | 52.8.0 | 2 | 5 |
2018-06-06 | 52.8.1 | 1 | 1 |
2018-06-26 | 52.9.0 | 3 | 4 |
◇切换 ESR 的时间点——滞后一段时间
花了这么多口水来描述“bug 递减模型”。俺无非是想得出一个结论——软件刚发布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用,稍等片刻再说。
俺所说“片刻”是多长捏?取决于具体的“软件类型”和“用户群体”。对于 Firefox 的 ESR 而言,俺建议【至少】等一两个月。
以 52 ESR 为例:
当该版本刚发布时,先别用。等到 54(甚至 55)发布的时候,你再开始用 52 ESR。
★“滞后升级”策略的【例外】情况
说完了“滞后升级策略”,再来说说该策略的例外情况。
◇什么情况下应该【立即升级】ESR?
刚才说的是“滞后升级”的策略。但存在一种【例外情况】,需要你【立即】升级——
如果前一个 ESR 结束维护之后,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高危漏洞(该漏洞对你有显著影响,并且无法通过“配置项”进行规避)。在这种情况下,前一个 ESR(由于维护已结束)不会再修复了,那么你就应该立即升级到下一个 ESR。
◇通过“定制配置项”规避高危漏洞,是啥意思?
刚才提到“通过配置项规避高危漏洞”,估计很多同学不明所以,俺简单解释一下。
Firefox 提供了很丰富、很全面的配置选项(Preference)。可以通过它,对 Firefox 进行【全方位】定制——这其中也包括“【禁用】某些功能模块”。这方面的介绍参见博文:《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如果某个高危漏洞所在的模块,可以通过配置项禁用之;那么你就【不需要】升级 ESR 版本,只需通过“
about:config
界面”或“user.js
文件”禁用这个有问题的模块。根据俺的观察,相当比例的 Firefox 高危漏洞,对俺的 Firefox【毫无影响】。因为漏洞所在的模块,老早就已经被俺禁用了。
以俺的习惯,凡是“用不到”或“很少用”的功能,统统禁掉。套用信息安全的行话,叫做【降低攻击面】。
★【全程加密】的必要性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上网的时候应该【全程加密】(这又是俺唠叨了很多年的老话题)。
“全程加密”的好处【至少】包括:
1. 防止上网流量被嗅探(被第三方偷窥)
2. 防止上网流量被劫持(被第三方篡改)
上述所说【第三方】是指谁捏?稍微解释一下:
如果你通过公司的网络上网,“第三方”可能是你公司的网管;
如果你通过公共场合(比如:餐厅、酒吧)的 wifi 热点上网,“第三方”可能是 wifi 热点的管理员;
另外,不管你通过哪一种方式上网,电信运营商(ISP)都是潜在的“第三方”。
★全程走【匿名网络】的必要性
◇为啥“全程加密”依然是【不够】滴?
如果你很在意安全性,光搞“全程加密”是【不够】滴!还需要更进一步,做到【全程走匿名网络】。
为啥捏?简单举2个例子:
举例1——为啥“全程 HTTPS”是不够滴?
假设你访问某个网站,该网站已经实现【全站 HTTPS】。那么你对该网站的访问,就可以算是【全程加密】了。这种情况下,刚才提到的“嗅探”和“劫持”的风险,基本上可以规避掉了。
但是(俺要开始说“但是”了),依然存在另外几个风险点:
其一,
在这种情况下,该网站还是可以看到你的【真实公网 IP】。如果网站把所有访问者的信息记了日志(web log),日后追查起来,还是可以查出,某年某月某日,某个公网 IP 访问了该网站。
其二,
如果你在公司里面上网,即便你全程 HTTPS;公司的网管虽然无法解密 HTTPS 的流量数据,但还是可以看出——你访问的是【哪个网站】。
举例2——为啥“全程翻墙”是不够滴?
全程走翻墙通道,可以避免“例1”中提到的两个弊端——
1. 目标网站即便记录了访问者日志(web log),里面包含的公网 IP 也是翻墙服务器的 IP,而【不是】你个人的公网 IP。
2. 公司网管只知道你连接了某个服务器,但不知道你最终访问了哪个网站。
但这样依然是【不够】滴!为啥捏?因为翻墙工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突破 GFW”,而【不是】为了“匿名化”。
如果你非常在意“匿名化”(比如:想在网上发表敏感的政治言论),那么你还需要使用专门的【匿名网络】。
◇啥是“匿名网络”?
“匿名网络”,洋文叫做“anonymity network”。顾名思义,是用来帮助你实现【匿名化】的手段之一。通过匿名网络进行各种操作(比如在网上发布言论),可以让【网络层面】的【逆向追溯】变得极端困难。
注:很多人把“匿名网络”与“暗网”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之所以会有这种混淆,是因为几个知名的工具(Tor、I2P)既是“暗网”,也是“匿名网络”。
如果你想了解“匿名网络的原理”,可以参见俺的几篇旧博文(里面包含若干示意图):
《“如何翻墙”系列:关于 Tor 的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翻墙”系列:简单扫盲 I2P 的使用》
◇为啥选择 Tor?
名气比较大的“匿名网络”有两个,分别是 Tor 与 I2P。俺个人推荐 Tor。原因至少包括如下:
1. 在性能方面,I2P【严重不如】Tor——这与协议设计有关(参见“这张对比图”),也与【出口节点】的数量有关。
2. I2P 客户端更适合用来访问它自己的暗网,而【不】适合用作访问公网的代理;而 Tor 两者都适合。
3. Tor 客户端可以完美地搭配 Firefox 浏览器(参见下面介绍的 Tor Browser)
★Tor Browser(TBB)——不仅仅是 Tor + Firefox
Tor Browser,还有另一个叫法是 TBB(Tor Browser Bundle)。为了打字省力,以下都称之为 TBB。
之前没接触过 TBB 的同学,先看另一篇扫盲教程《“如何翻墙”系列:扫盲 Tor Browser 7.5——关于 meek 插件的配置、优化、原理》,熟悉一下。
很多人对 TBB 有一个【误解】,以为它只是简单地把“Firefox ESR”与“Tor 客户端”拼凑在一起。其实不然!
Tor 社区发布的 TBB 至少包括如下几项主要工作:
1. 对 Firefox ESR 的修改(代码层面)
2. 基于 Preference 对 Firefox 进行定制(这种定制方式,本文前面的章节已经提到过)
3. 内置了若干安全相关的扩展(比如:NoScript、HTTPS Everywhere ......)
4. 整合 Tor 客户端
通过上述这些工作,不光让 Firefox 可以走 Tor 的匿名网络,而且还把 Firefox 本身的“隐私保护”与“安全加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说到这里,再次夸奖一下 Tor 社区——在信息安全方面非常成熟且牛逼。比如在上个月的博文中,俺还提到了 Tor 社区对 Firefox 的很多改进(比如:第一方隔离、防范指纹追踪),已经被 Mozilla 官方接纳,成为 Firefox 的标准功能。
★面向极客的高级玩法——自己组合“Firefox ESR + Tor”
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聊一个比较阳春白雪的话题——自己组合“ESR 与 Tor”。
可能有些读者觉得:既然已经有了 TBB,为啥还要自己折腾“ESR + Tor”?所以俺先来谈一下必要性。
◇必要性
如果你是个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极客,同时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非常高】,那就可以考虑自己折腾一下“ESR + Tor”。这种玩法的好处包括如下:
1. 实现【更小颗粒度】的隔离
对于使用 TBB 的场景,浏览器(Firefox)与 Tor 客户端运行在【同一个用户环境】中。但“浏览器”的重要性显然要高于“Tor 客户端”。
把两个重要程度【不同】的进程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运行,这本身就违背了安全加固的原则。
打个比方:
假如某一天,Tor 客户端曝出某个高危的安全漏洞,使得攻击者可以利用该漏洞在本地执行代码;由于浏览器与 Tor 运行在同一个环境,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借助此漏洞,攻击浏览器。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你的 Web 帐号沦陷。
而如果是自己组合 ESR + TOR,就可以把这两者隔离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操作系统用户”或“不同的虚拟机”或“不同的物理机”)。如此一来,(相比 TBB 而言)安全性提升了一大截。
2. 满足个性化需求
TBB 是面向大众用户的。很多时候,“大众的需求”与“极客的需求”是不太匹配滴。
◇可行性
之所以能够自己折腾 ESR + Tor,得益于——Firefox 本身是【高度可定制】的。
比如俺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无需任何插件或扩展,定制 Firefox 外观》,介绍“如何折腾
userChrome.css
”。类似 userChrome.css
和 user.js
之类的定制,还只是 Firefox 的【高层定制】。另外,Firefox 还支持一些【底层定制】,可以实现比【高层定制】更多的效果。举个例子:你可以不安装任何插件或扩展,修改 Firefox【所有的】默认快捷键。具体的玩法参见博文:《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有些同学可能会问:既然可以用扩展的方式定制快捷键,为啥还要折腾【无扩展方案】?
因为,如果你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非常高,每增加一个额外的插件或扩展,都将被视作一个潜在的攻击面。而且你无法验证这些插件或扩展的作者,是否足够靠谱。所以,不用插件或扩展就能搞定的方案,总是让人心情愉悦 :)
最后俺还想说的是:
虽然折腾一些东西(比如本文所说的“ESR + Tor”)很花时间,但这些时间值得付出。具体原因请看:《聊聊【折腾】的重要性》。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如何保护隐私》(系列)
《如何防止黑客入侵》(系列)
《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跨省追捕》(系列)
《弃用 Chrome 改用 Firefox 的几点理由》
《扫盲 Firefox 定制——从“user.js”到“omni.ja”》
《“如何翻墙”系列:关于 Tor 的常见问题解答》
《“如何翻墙”系列:扫盲 Tor Browser 7.5——关于 meek 插件的配置、优化、原理》
《“如何翻墙”系列:简单扫盲 I2P 的使用》
《无需任何插件或扩展,定制 Firefox 外观》
《聊聊【折腾】的重要性》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8/10/How-to-Choose-Firefox-Version.html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8/10/How-to-Choose-Firefox-Vers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