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Google 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IT 业界为之震动。此次并购的深远影响,不亚于2009年 Oracle 收购 Sun。俺对这种业界八卦一向是有兴趣滴,下面就来聊聊此事。为了打字方便,以下把“摩托罗拉移动”简称“Moto”。
关注此事的同学都应该听说,最近几个月,Google 在专利方面非常郁闷。
要知道 Google 推广 Android 是靠免费赚吆喝——硬件厂商不需要支付 Google 授权许可。因此,大部分硬件厂商都冲着免费而投入 Android 阵营。眼看着 Android 的出货量节节攀升,微软非常捉急,终于拿出专利大棒来威胁那些 Android 厂商。微软这么干可谓一石二鸟:一来可以坐收高额专利费,二来可以打击 Android 硬件厂商的积极性。
以 HTC 这个 Android 销售大户为例。经过几轮谈判,它支付给微软的专利费是:每台 Android 手机5美元。有业界人士估计了一下,HTC 出货的 Android 设备大概是3000万。也就是说,微软嘛事不干,就可以从 HTC 手中拿到1.5亿美金,而 Google 辛辛苦苦开发出 Android 给 HTC 用,自己却拿不到一分钱。
Oracle 虽然不涉足手机市场,但由于 Oracle 前年并购了 Sun,获得了很多 Java 相关的知识产权。而 Android 平台是基于 Java 搭建的。因此,Oracle 就乘机上门敲竹杠。由于 Oracle 狮子大开口(一下子要几十亿美金),Google 当然不会轻易就范。双方都有大把的钞票去聘请高级律师,案子就从去年一直拖到现在。
但是,前不久曝光的一些新证据让此案峰回路转——Oracle 方面发现了一些新证据,证明当初 Google 是明知故犯。这下 Google 被动了——故意侵权比无意中侵权,要多好几倍的罚款。这一下子就把 Google 逼到死角里。
当然,这件事也怪 Google 自己做事不地道。如果当初刚开发 Android 时,老老实实付给 Sun 授权费,眼下也就不会这么被动了。从此事还可以看出,Google 不作恶的口号是有些水分。
北电是一家老牌的通讯设备公司,手头有非常多专利。Google 在专利方面受尽欺负之后,就想通过购买北电的专利,来充实自己的实力。但是苹果和微软也不傻,他们也看上了北电的专利。而且,微软和苹果还组成联盟,同 Google 争夺北电。Google 手头的钞票显然没有微软多,更没有苹果多。最终,北电的专利被微软和苹果联手买下。
假如当初 Google 顺利拿下北电,很可能就不会再去收购 Moto 了。
业内的老牌巨头,之所以敢拿专利刁难 Google,是看准了 Google 手头没有足够多的专利作为武器。专利这种东西就好比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那双方都不敢用(否则会两败俱伤)。反之,如果一方有专利而另一方没有,那有专利的一方就可以大肆敲竹杠。
专利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周期比较长(从申报到审核通过,可能要好几年)。虽然 Google 内部牛人云集,但是要积累足够多的专利,也要等上好多年。
正是因为 Google 吃了这些专利的苦头,最终想下血本,通过并购来获取足够多的专利,作为自己的专利武器。
按照 Google 官方的说法,收购 Moto 就是为了拿到专利。如果再结合刚才提到的专利困境,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俺仔细一琢磨,感觉没这么简单。
据说,当 Google 跟 Moto 谈判时,微软也在谈。但是微软跟 Google 的出发点不同——微软只是想花钱搞到 Moto 的专利。如果说,Google 的唯一目的就是专利,那它完全可以像微软那样,只花几十亿美金去搞专利,没必要把整个公司都买下来。所以,Google 在看中专利的同时,可能还看中了 Moto 的其它资产。
Google 的官方声明(原文在“这里”)一再强调,收购是为了专利,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会让 Android 继续保持开放,Google 自己不会进入硬件领域同现有的 Android 硬件厂商竞争。眼下的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 Google 最近几年来的一些言行。
当初 Google 把 Firefox 的主力程序员挖走,业界就有小道消息说,Google 要自己搞浏览器。Google 官方立马辟谣说不会。结果捏,现在 Chrome 的市场份额第三,直追名列第二的 Firefox。
当初业界传闻 Google 要搞办公软件,Google 官方立马辟谣说不会。结果捏,不久就推出了 Google Docs。
这样的例子貌似还有......
最绝的是,当05年 Google 收购 Android,就有人猜测 Google 要搞手机操作系统。当时的 CEO 施大爷辟谣说:Google 的宗旨是让手机用户都能用上 Google 的产品(比如:搜索、Gmail),Google 自己是不会去做手机操作系统滴。结果捏,连老江湖的苹果帮主都被忽悠了。乔帮主还当 Google 是(一同对抗微软的)自家兄弟,还让施大爷加入苹果的董事会。等到2008年,乔老爷才如梦初醒,同 Google 彻底决裂(貌似它们俩在翻脸的时候,还打了场口水战)。
当前移动领域的3巨头分别是“苹果、Google、微软”。它们三家正好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
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和手机硬件,也就是“软硬通吃”。而且,苹果不光软硬都做,连服务(iTunes,AppStore)也一手包办了,相当于整个产业链通吃。通过搞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苹果就能制造出精品。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最终消费者。
此种模式的关键是精品。只有精品才能维持足够大的粉丝群,并让这些粉丝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银子。
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但是不开发硬件,属于【只软不硬】。通过免费的方式吸引手机硬件厂商,以此扩张 Android 的市场占有率。当 Android 的占有率达到绝对多数(至少50%),Google 就可以通过卖广告的方式赚钱。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广告投放者。
此种模式的关键是【占有率】。当占有率足够大,广告客户就愿意投放广告。
光看微软的名字,就知道它也是【只软不硬】的家伙 :) 它跟 Google 一样,也是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以前叫 Windows Mobile,现在叫 Windows Phone),而不开发硬件。微软跟 Google 不同,它是通过卖软件授权来盈利。也就是说,硬件厂商如果用微软的系统,需要给微软一笔授权费。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手机硬件厂商。
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微软模式混得最差,直接忽略。下面对比一下苹果和 Google 的这2个模式的优劣。
苹果模式的好处在于:一家公司同时控制硬件和软件,可以做到很好的软硬配合。其结果就是:软件界面非常一致,用户体验好;而且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一种硬件,开发成本也会低。缺点是:会得罪所有硬件厂商;产品形态(包括功能和价格)会单一化,未必能满足多样的用户需求。
Google 模式的好处在于:由诸多硬件公司生产不同的机型,具有多样化(包括功能的多样化和价格的多样化),这就能覆盖不同用户群的需求;不会得罪硬件厂商。缺点是:开发人员需要兼容多种硬件形态,开发难度大;软件界面会不一致导致用户体验差。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式在优缺点方面,正好是互补的。
(以下部分是俺的 YY,【不】保证正确性哦,大伙儿姑且听之)
在进入手机领域的头几年,Google 显然是执行 Google 模式。但是近一年来,苹果超强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现金流和市值都大幅攀升。苹果的惊人表现估计让某些 Google 的领导层眼馋,他们可能在重新权衡,到底哪种模式会最终胜出。但是,移动市场瞬息万变,无论押宝在哪一边,都不保险。
所以,对 Google 而言,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脚踏两只船——在台面上,继续走 Google 模式;在台面下,暗中准备苹果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占优,Google 都可以左右逢源。
但是,暗中尝试苹果模式,风险是极大滴。其一,Google 没有搞硬件的基础;其二,走苹果就意味着得罪硬件厂商(万一苹果的路线没走好,还把原先的硬件厂商都得罪了,那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
对于第一个难点,在买下 Moto 之后,已经迎刃而解——因为 Moto 是知名硬件厂商,搞硬件的基础雄厚。
对于第二个难点,Google 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滴:在台面上,Android 依然是开放系统,免费给各大厂商用,以此来维持良好的关系。万一某个硬件厂商发现 Google 在搞硬件,它也未必会抛弃 Android 而投靠 Windows Phone。毕竟这些硬件厂商已经在 Android 方面投入了巨资,舍不得放弃。而微软方面,由于微软已经跟诺基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其它硬件厂商如果投靠微软,也只能当二等公民。所以,目前 Android 阵营的硬件厂商,即使发现 Google 在搞手机,也只好忍气吞声。
综上所述,Google 并购 Moto,除了能得到专利武器,以便保障整个 Android 的生态环境不被扼杀,还让 Google 可以同时押宝在两种商业模式上。有了这两手准备,Google 在移动市场的胜算会大幅提高。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高处不胜寒的苹果
Oracle 收购 SUN,会有啥影响?
★Google 的专利困境
关注此事的同学都应该听说,最近几个月,Google 在专利方面非常郁闷。
◇微软的搅局
要知道 Google 推广 Android 是靠免费赚吆喝——硬件厂商不需要支付 Google 授权许可。因此,大部分硬件厂商都冲着免费而投入 Android 阵营。眼看着 Android 的出货量节节攀升,微软非常捉急,终于拿出专利大棒来威胁那些 Android 厂商。微软这么干可谓一石二鸟:一来可以坐收高额专利费,二来可以打击 Android 硬件厂商的积极性。
以 HTC 这个 Android 销售大户为例。经过几轮谈判,它支付给微软的专利费是:每台 Android 手机5美元。有业界人士估计了一下,HTC 出货的 Android 设备大概是3000万。也就是说,微软嘛事不干,就可以从 HTC 手中拿到1.5亿美金,而 Google 辛辛苦苦开发出 Android 给 HTC 用,自己却拿不到一分钱。
◇Oracle 的勒索
Oracle 虽然不涉足手机市场,但由于 Oracle 前年并购了 Sun,获得了很多 Java 相关的知识产权。而 Android 平台是基于 Java 搭建的。因此,Oracle 就乘机上门敲竹杠。由于 Oracle 狮子大开口(一下子要几十亿美金),Google 当然不会轻易就范。双方都有大把的钞票去聘请高级律师,案子就从去年一直拖到现在。
但是,前不久曝光的一些新证据让此案峰回路转——Oracle 方面发现了一些新证据,证明当初 Google 是明知故犯。这下 Google 被动了——故意侵权比无意中侵权,要多好几倍的罚款。这一下子就把 Google 逼到死角里。
当然,这件事也怪 Google 自己做事不地道。如果当初刚开发 Android 时,老老实实付给 Sun 授权费,眼下也就不会这么被动了。从此事还可以看出,Google 不作恶的口号是有些水分。
◇竞购北电专利失败
北电是一家老牌的通讯设备公司,手头有非常多专利。Google 在专利方面受尽欺负之后,就想通过购买北电的专利,来充实自己的实力。但是苹果和微软也不傻,他们也看上了北电的专利。而且,微软和苹果还组成联盟,同 Google 争夺北电。Google 手头的钞票显然没有微软多,更没有苹果多。最终,北电的专利被微软和苹果联手买下。
假如当初 Google 顺利拿下北电,很可能就不会再去收购 Moto 了。
◇总结
业内的老牌巨头,之所以敢拿专利刁难 Google,是看准了 Google 手头没有足够多的专利作为武器。专利这种东西就好比核武器,如果双方都有,那双方都不敢用(否则会两败俱伤)。反之,如果一方有专利而另一方没有,那有专利的一方就可以大肆敲竹杠。
专利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周期比较长(从申报到审核通过,可能要好几年)。虽然 Google 内部牛人云集,但是要积累足够多的专利,也要等上好多年。
正是因为 Google 吃了这些专利的苦头,最终想下血本,通过并购来获取足够多的专利,作为自己的专利武器。
★并购仅仅是为了专利吗?
按照 Google 官方的说法,收购 Moto 就是为了拿到专利。如果再结合刚才提到的专利困境,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是俺仔细一琢磨,感觉没这么简单。
◇为啥要买下整个公司?
据说,当 Google 跟 Moto 谈判时,微软也在谈。但是微软跟 Google 的出发点不同——微软只是想花钱搞到 Moto 的专利。如果说,Google 的唯一目的就是专利,那它完全可以像微软那样,只花几十亿美金去搞专利,没必要把整个公司都买下来。所以,Google 在看中专利的同时,可能还看中了 Moto 的其它资产。
◇此地无银的官方声明
Google 的官方声明(原文在“这里”)一再强调,收购是为了专利,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会让 Android 继续保持开放,Google 自己不会进入硬件领域同现有的 Android 硬件厂商竞争。眼下的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 Google 最近几年来的一些言行。
当初 Google 把 Firefox 的主力程序员挖走,业界就有小道消息说,Google 要自己搞浏览器。Google 官方立马辟谣说不会。结果捏,现在 Chrome 的市场份额第三,直追名列第二的 Firefox。
当初业界传闻 Google 要搞办公软件,Google 官方立马辟谣说不会。结果捏,不久就推出了 Google Docs。
这样的例子貌似还有......
最绝的是,当05年 Google 收购 Android,就有人猜测 Google 要搞手机操作系统。当时的 CEO 施大爷辟谣说:Google 的宗旨是让手机用户都能用上 Google 的产品(比如:搜索、Gmail),Google 自己是不会去做手机操作系统滴。结果捏,连老江湖的苹果帮主都被忽悠了。乔帮主还当 Google 是(一同对抗微软的)自家兄弟,还让施大爷加入苹果的董事会。等到2008年,乔老爷才如梦初醒,同 Google 彻底决裂(貌似它们俩在翻脸的时候,还打了场口水战)。
◇结论
Google 花了125亿的天价,把整个 Moto 买下,除了看中专利,应该还有其它一些考虑。下面,俺不妨揣测一下,Google 的醉翁之意。在揣测之前,先介绍一下,当今移动领域3巨头的商业模式。★移动三巨头的商业模式
当前移动领域的3巨头分别是“苹果、Google、微软”。它们三家正好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
◇苹果模式
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和手机硬件,也就是“软硬通吃”。而且,苹果不光软硬都做,连服务(iTunes,AppStore)也一手包办了,相当于整个产业链通吃。通过搞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苹果就能制造出精品。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最终消费者。
此种模式的关键是精品。只有精品才能维持足够大的粉丝群,并让这些粉丝心甘情愿地掏出大把的银子。
◇Google 模式
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但是不开发硬件,属于【只软不硬】。通过免费的方式吸引手机硬件厂商,以此扩张 Android 的市场占有率。当 Android 的占有率达到绝对多数(至少50%),Google 就可以通过卖广告的方式赚钱。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广告投放者。
此种模式的关键是【占有率】。当占有率足够大,广告客户就愿意投放广告。
◇微软模式
光看微软的名字,就知道它也是【只软不硬】的家伙 :) 它跟 Google 一样,也是自己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以前叫 Windows Mobile,现在叫 Windows Phone),而不开发硬件。微软跟 Google 不同,它是通过卖软件授权来盈利。也就是说,硬件厂商如果用微软的系统,需要给微软一笔授权费。
在此模式下,利润直接来自手机硬件厂商。
◇苹果模式 vs Google 模式
以目前的局面来看,微软模式混得最差,直接忽略。下面对比一下苹果和 Google 的这2个模式的优劣。
苹果模式的好处在于:一家公司同时控制硬件和软件,可以做到很好的软硬配合。其结果就是:软件界面非常一致,用户体验好;而且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一种硬件,开发成本也会低。缺点是:会得罪所有硬件厂商;产品形态(包括功能和价格)会单一化,未必能满足多样的用户需求。
Google 模式的好处在于:由诸多硬件公司生产不同的机型,具有多样化(包括功能的多样化和价格的多样化),这就能覆盖不同用户群的需求;不会得罪硬件厂商。缺点是:开发人员需要兼容多种硬件形态,开发难度大;软件界面会不一致导致用户体验差。
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两种模式在优缺点方面,正好是互补的。
★Google 的如意算盘究竟如何?
(以下部分是俺的 YY,【不】保证正确性哦,大伙儿姑且听之)
在进入手机领域的头几年,Google 显然是执行 Google 模式。但是近一年来,苹果超强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现金流和市值都大幅攀升。苹果的惊人表现估计让某些 Google 的领导层眼馋,他们可能在重新权衡,到底哪种模式会最终胜出。但是,移动市场瞬息万变,无论押宝在哪一边,都不保险。
所以,对 Google 而言,最保险的做法就是脚踏两只船——在台面上,继续走 Google 模式;在台面下,暗中准备苹果模式。不管哪种模式占优,Google 都可以左右逢源。
但是,暗中尝试苹果模式,风险是极大滴。其一,Google 没有搞硬件的基础;其二,走苹果就意味着得罪硬件厂商(万一苹果的路线没走好,还把原先的硬件厂商都得罪了,那成了偷鸡不着蚀把米)。
对于第一个难点,在买下 Moto 之后,已经迎刃而解——因为 Moto 是知名硬件厂商,搞硬件的基础雄厚。
对于第二个难点,Google 的如意算盘是这样滴:在台面上,Android 依然是开放系统,免费给各大厂商用,以此来维持良好的关系。万一某个硬件厂商发现 Google 在搞硬件,它也未必会抛弃 Android 而投靠 Windows Phone。毕竟这些硬件厂商已经在 Android 方面投入了巨资,舍不得放弃。而微软方面,由于微软已经跟诺基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其它硬件厂商如果投靠微软,也只能当二等公民。所以,目前 Android 阵营的硬件厂商,即使发现 Google 在搞手机,也只好忍气吞声。
综上所述,Google 并购 Moto,除了能得到专利武器,以便保障整个 Android 的生态环境不被扼杀,还让 Google 可以同时押宝在两种商业模式上。有了这两手准备,Google 在移动市场的胜算会大幅提高。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高处不胜寒的苹果
Oracle 收购 SUN,会有啥影响?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1/08/google-acquire-motorola.html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https://program-think.blogspot.com/2011/08/google-acquire-motorola.html